银行贷款拿去买理财 信贷资金空转套利真会玩!
近期,北京银保监局的一则关于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的通知,引发了市场热议。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和增速明显反弹,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12.1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但背后的套利问题、业务乱象也引起了监管关注。
北京银保监局通过大数据发现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到银行贷款,一边又去买理财、结构性存款等进行套利,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
鉴于此,北京银保监局才下发了《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年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辖内),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本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末,将总量控制在监管政策要求的范围之内。
上市公司玩套利,花样百出!
疫情持续期间,银行揽储压力也很大。由于企业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客户,基本都是做结构性存款,为了留住客户,一些中小银行给出的利率非常高。
这就导致了不少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存贷款利率差,干起了套利的生意。
一边从银行贷款,一边去银行购买理财的公司,这也是前文所说的信贷资金空转套利的典型之一,比如上市公司亿联网络(300628,诊股)。
据亿联网络2019的年报披露,公司有34.9亿元的理财产品、1.06亿元的现金,然而还准备向银行申请8亿元的授信。
据公司自己回复交易所问询函中得知:2019年的平均理财收益在4.2%以上,2019年8月至今的新增贷款平均贷款成本3.2%,其中人民币借款利率已逐步下降至3.6%,美金借款利率更是长期低于3%(2020年4月进一步下降至2.2%),结合公司可以获取到一定的贷款贴息(贴息比例是实付利息的50%左右),贷款成本远低于公司平均理财收益率。
理财产品收益率和贷款成本的“利差”高达1个百分点,这相当于贷款100亿,完全可以空手赚1个亿,从银行贷款越多,赚得也就越多,这算盘打的。
玩套利的可不止这一家公司,2020年3月6日重庆水务(601158,诊股)发行公司债“20渝水01”,实际发行20亿元,票面利率为3.37%,债权期限5年。
然而到了4月1日,重庆水务出资5亿元购买重庆农商行对公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61天,预计年化收益率为1.60%-4.49%,预计收益金额为133.70万-375.19万元。
就问你服不服,前脚刚发债融资,后脚就去银行买理财了。实际上,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一边通过发债、票据贴现、银行贷款等获得融资,一边购买理财产品或结构性存款。
但是这类行为导致央行和银行投放的货币并没有真正到生产或投资中,而是进入实体后又反过来流转于金融体系内,造成了资金空转困境。
银行资金空转违规进入限制领域,危害巨大!
银行资金有的进入企业,但企业并未投资于实业;有的进入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还有的资金通过信托绕道进入房地产市场,总之,就是不进入实体。
进入资本市场怎么进呢?比如2016年“宝万大战”中,银行理财资金进入宝能,没有投资于实体产业,而是成为宝能购买万科股票的主要来源。宝能一边用银行理财资金替换了之前券商的资金,一边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获得银行的理财资金,继续增持万科股票,银行资金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也是今年严查的对象,很多房地产企业通过正常的贷款拿不到资金,就转道信托计划,但资金实际上还是来自银行。今年4月,人民银行深圳中支货币信贷处要求深圳市各商业银行针对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情况立即开展自查,其原因也是出现了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的现象。
银行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空转”,对整体经济运行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一旦出现债务违约,资金链条上的各家金融机构难逃其责,银行也不能幸免。
资金“空转”也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资金在不同机构之间流转,每过一道手就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金融机构只有放大杠杆做投资,才能套取收益。一旦出现违约,这样的游戏就玩不下去了。